您好!欢迎访问爱博玖 - 生物科技门户网。
广告位

胎牛血清的发现历程与技术演进:从偶然观察到生物制药核心

栏目: 日期: 浏览:3

胎牛血清的发现历程与技术演进:从偶然观察到生物制药核心

35.jpg

胎牛血清(Fetal Bovine Serum, FBS)作为现代细胞培养不可或缺的关键成分,其发展历程贯穿了生命科学近一个世纪的重大突破。它的应用并非源于预设目标,而是科学家在探索细胞体外生存条件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的结果。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,随着显微镜技术和无菌操作的进步,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动物细胞从体内分离并在人工环境中维持生长。然而,早期的培养基成分极为简单,多为盐溶液或组织提取液,细胞往往难以长期存活或增殖。

在这一探索阶段,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,仅靠基础营养物质无法满足细胞复杂的生命活动需求。他们开始尝试向培养体系中添加各种天然体液,包括羊水、鸡胚提取物以及不同来源的动物血清。其中,胎牛血清因其显著优于成年动物血清的表现而脱颖而出。初步实验表明,当把胎牛血清加入培养基后,细胞的贴壁能力、分裂速度和存活率均大幅提升。这种现象引起了科研界的广泛关注,成为推动细胞培养技术向前迈进的重要转折点。

进入20世纪中叶,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,科学家对胎牛血清的作用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研究发现,胎牛血清富含多种对细胞生长至关重要的活性成分,包括白蛋白、球蛋白、转铁蛋白等结构蛋白,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(IGF)、表皮生长因子(EGF)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(FGF)等多种生长因子和激素。这些物质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,不仅为细胞提供必需的营养支持,还能激活关键信号通路,促进细胞周期进程,并增强其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。此外,胎牛血清还含有纤连蛋白等贴壁因子,帮助悬浮状态的细胞牢固附着于培养瓶表面,这是实现单层细胞稳定扩增的前提条件。

与此同时,胎牛血清的采集与制备工艺也经历了系统化和标准化的过程。为了确保血清质量与批次稳定性,生产流程严格遵循无菌原则。通常选择健康母牛体内的未出生胎牛,在超净环境下通过心脏穿刺方式采集血液,随后经过自然凝固、离心分离获得血清原液。为进一步保障安全性,血清需经历多次微孔过滤(如三级0.1µm滤膜),以去除可能存在的细菌、病毒及其他微生物污染物。处理后的血清还需进行一系列质检,包括内毒素检测、支原体筛查、病毒抗体测试及促细胞生长能力评估,合格产品最终在全程冷链条件下储存与运输,确保其生物活性不受影响。

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,胎牛血清已广泛应用于疫苗研发、单克隆抗体生产、干细胞培养及基因治疗等领域。无论是新冠疫苗的大规模制备,还是CAR-T细胞疗法的体外扩增,都离不开高质量胎牛血清的支持。然而,其动物源性带来的伦理争议、批次间差异问题以及潜在的病原体风险,也促使科研人员积极探索替代方案。近年来,化学成分明确的无血清培养基和合成型生长因子组合取得显著进展,部分领域已实现商业化应用。尽管如此,由于胎牛血清所含成分的复杂性和协同效应尚未被完全模拟,它目前仍是多数原代细胞和难养细胞系培养的首选补充物。

展望未来,胎牛血清的角色或将逐步从“全能型添加剂”向“特定场景专用试剂”转变。随着精准医学和个性化治疗的发展,对其功能成分的解析将进一步深化,推动更高标准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。同时,结合新兴的合成生物学技术,有望开发出更加安全、稳定且符合伦理要求的新型培养体系,从而在继承其优势的基础上,克服现有局限,持续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前沿探索。


关键词: